襄阅丨襄阳历史上的诸侯国
诸侯国
襄/阳/历/史/上/的
西周政权建立以后,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众多王室子弟、功臣和一些古代帝王的后裔先后封邦建国,史称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在今襄阳市域内,曾经有过至少9个诸侯国,他们分别是:邓国、阴国、谷国、罗国、卢戎国、鄀国、鄾国、曾(随)国、楚国。这些诸侯国的国君一族或来自于江汉平原史前的三苗后裔,或由中原王族受封于此。其中,楚国是一支来自中原的流浪部族,在荆山一带立足后,或因有功,或因羁縻,被第二代周天子分封为诸侯国,春秋以后不断吞并其他诸侯国,扩张壮大,直至统一中国的南方地区,成为一方霸主。
△两周时期今襄阳域内诸侯国分布图 宙尔 绘
邓国
邓国 在今樊城区、襄州区一带,产生于黄帝时期,历夏、商、周三代,先后为登姓、姒姓、子姓、隗姓和曼姓所取代。其迁徙过程是由山东转入汉水流域,最后立国于今襄阳樊城区、襄州区一带。入周后,邓国是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周初,邓国为隗姓之邓。大约在周昭王以前,曼姓取代隗姓。邓国从西周至春秋,延续了六百多年,公元前678年为楚国所灭。周代铜器中有登尊、登鼎、登伯盨、邓孟壶、邓公簋等,应是曼姓邓国贵族的铜器。20世纪80年代,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对襄阳北十多里的邓城村古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青铜器,说明这里曾是邓国都城。
△邓城遗址全景图 摄影:马军
谷国
谷国在今谷城县一带。周初封嬴姓贵族为谷伯,建都城于谷山,立为谷国,春秋楚武王时尚存。因受到来自楚国的威胁,时任谷伯的嬴绥曾与邓侯吾离共同朝见鲁桓公,寻求战略合作,后为楚国所灭。
卢戎国
卢戎国, 在今襄城区以西及南漳县九集镇一带。卢戎族所建之国,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武丁王时期,后受封子爵之国,至周时仍居此。大约在公元前699年,卢戎国与罗国一同被楚武王所灭。卢戎国文化遗址位于今襄城区卧龙镇、尹集镇,包括南漳县九集镇的一部分。
鄀国
鄀国, 在今宜城市南。鄀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源自昌意,与黄帝有关联,商朝时期与武丁关系密切。据《史记》载,鄀国曾与早期的楚人为邻,其都城在今宜城城区以南。《汉书》载,楚昭王曾徙其城于此。春秋时鄀国被楚所灭,其地为楚邑。
鄾国
鄾(yōu)国,又称鄾子国, 大约在今襄州区东南及东津新区东南一带。鄾国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公元前703年,楚国派道朔出使邓国,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鄾国人的袭击,财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杀。楚王大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由于鄾国与邓国互为姻亲,邓国即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后十五年,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返回时灭邓。
楚国
楚国在封国前及封国早期,在今保康县、南漳县一带的荆山。楚人以荆山为根据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粉碎了周天子大军的三次围剿,后来走出荆山,不断向外扩张,一鸣惊人,占据大半个中国,成为雄踞南方的一大强国。这段历史广为人知,这里不再赘述。
西周时期,今襄阳域内多个诸侯国并立,而且邓、阴、曾都是老牌的强国。春秋以后,楚人走出荆山,向外扩张,这些诸侯国先后都被后来兴起的楚国吞并。不过,这些诸侯国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了楚文化的组成因子。楚国的鼎盛时期一统南方,一支独大,直至发展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大文化系统,成为襄阳乃至整个江汉地区文化的主要根系之一。两周时期襄阳域内的诸侯国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不仅丰富了襄阳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今天的襄阳大地上,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些古诸侯国留下的历史气息。
(原文刊发于《襄阳晚报》2025年2月28日11版)
宙尔
薛天杰,亦名宙尔。老河口人。研究生学历。曾任老河口市体改委主任等职,调研员。现退休居襄阳。襄阳荆楚文化协会、方志学会会员,老河口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新闻学会理事。工余坚持文学创作,文史、管理研究和书法研习。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著有散文、诗歌集《乐土》、《故乡的情韵》。多篇社科类论文在省社科院获奖并被收藏。谢谢!
看精彩视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