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的流轉
文/ Tipus
攝影/ Badagaw、Imay、Kacaw
苧麻布面料輕盈,吸水性強,夏天透氣涼爽,纖維長韌性及拉力佳。
顏水龍老師在《臺灣工藝》說到:「苧麻為麻紗布的重要原料,不問平地或山地,都有栽培,其歷史甚久。山地同胞對苧麻的栽培、取絲、漂白、染色及紡織技術即為擅長。」
《纖維實踐》也紀錄:「傳統原住民的衣物則因為撚線與使用地機打緯密實,則先顯得堅固厚實。除了拿來編織衣物之外,也是作為上山打獵的網袋,或下海捕魚的漁網材質。」
《部落農耕生活工藝誌》寫到:「傳統阿美族女性每一個都要學會織布,不過織布技藝相較於太魯閣族所賦予女性嚴格的 gaya 相比,對阿美族來說,比較像是一種生活所需,講究的是實用性,不若太魯閣族對女性織布,賦予了許多的家族傳承及文化意涵。」
苧麻布為夏天布料,崁頂布農族的狩獵家庭跟工藝家庭會將獸皮及苧麻布互相交換;太魯閣族也有狩獵,可使用獸皮可以保暖,Hobi 老師說另一方面冬天的苧麻捻線的粗度也會捻得較粗織成較厚的布疋,更早以前是半穴居,也不會非常冷。
苧麻的收藏及體驗
從臺灣當地原住民的使用苧麻,及日本、漢人帶來該國的苧麻,不同時期也曾在臺灣扶植苧麻產業輸出到日本,但最終還是不敵棉、棉麻和亞麻等紡織加工業、化學纖維工業的取代。而近期臺灣原住民部落開始復振織布工藝後,也開始重視苧麻材料的工藝文化,各族群部落間有更多的交流在臺灣各地並行,從苧麻材料、工藝工具到織布技術皆逐漸累積及回溯了不同族群的苧麻生活文化,讓我們有機會還能再瞭解學習。日治時期的同化政策曾經禁止原住民族織布,但當時日本收集臺灣原住民工藝品的數量也很可觀,織品是其中一大宗。
在12月的冬天,太魯閣族的蔡奶奶在冬天暖陽中採苧麻,田邊剝皮取絲,奶奶說他很少在織布但是都有會有各單位展覽的需求,向他購買生苧麻纖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