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風險管理必懂知識!掌握六大流程,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架構
了解可能遇到的風險類型之後,企業未來想要從容應對風險,可以掌握以下步驟,制定企業風險管理架構;並藉由專業的風險管理團隊及導入相關工具方法,完善企業風險管理流程。
步驟一、風險識別
確定風險的來源,例如是組織內部還是源於外在環境;是單一事件影響,還是可能來自多重層面導致的風險,透過風險識別確認風險組成的因素。
步驟二、風險評估
一旦識別風險之後,接著要評估風險發生可能性和影響範圍程度、層面,例如會涉及到業務運營、財務運作、或是可能波及公司品牌聲譽等方面。
步驟三、風險計算
至於要評估風險發生的機率,需透過科學方法及相對應的工具,進行定量分析(例如事件發生頻率、預計損失金額)、定性分析(仰賴專家經驗提供主觀意見,進行風險描述評估)。目前市面上有多種風險評估工具,以下舉例幾個風險評估方法:
風險矩陣(Risk Matrix):透過風險發生的機率以及事件發生的嚴重程度,這兩個指標進行比對,確定哪些風險需立即處理。
失誤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針對某一事件、情境,由上往下的推演方法,了解造成系統性失誤的原因,確認某一事故或特定系統失效的發生率。
失效模式與效應評估(Failure Mode & Effect Analysis):分析特定系統、事件範圍內的失效模式,依據嚴重程度加以分類,找出失效原因及盤點嚴重程度。
鄧白氏國家/地區風險指標:針對某國/地區開展業務的風險提供跨境評估與比較,風險指標分為7個等級(DB1到DB7),每個等級又細分為四個四分位數(a-d),四分位數的變化顯示情況改善/惡化程度。
步驟四、風險評級
根據風險計算後的結果,針對風險事件進行低、中、高等級區分,每家企業的風險評級可依據自身情況,把評級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有助於決策者知道應該優先處理。同時也能針對不同風險事件進行關聯性分析,洞悉不同風險是否有累積因果或依賴關係。
步驟五、風險應對
確立風險項目及嚴重性之後,接著企業就要制定、實施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試圖控制或減輕風險的影響程度。綜觀業界目前風險應對或是處理策略,涵蓋以下幾種方式:
風險規避(Risk Avoidance):屬於最直接的策略,企業選擇完全避免或停止參與可能產生風險的活動/業務。
風險抵免(Risk Mitigation):嘗試應急計畫、採取措施,以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風險轉移(Risk Transfer):透過購買保險或與其他公司達成協議,將風險責任和損失轉移到其他單位。
風險接受(Risk Acceptance):當風險機率相對低或風險潛在影響較小時候,企業會選擇接受風險,準備好應對可能發生的事件。
風險保有(Risk retention):企業自身理性或非理性主動承擔風險所造成損失,企業運用內部資源來彌補損失。
步驟六、持續改進
根據前面幾個步驟所形成的風險監測、應對機制持續進行改進,藉此優化風險管理策略的完整性,幫助組織保有彈性、韌性來應對風險需求。